9月27日晚,位于凤凰山体育公园的成都五粮液文化体育中心爆发了阵阵呐喊与欢呼声,众人期待已久的“2025聚星名人赛”如期举办。此次活动由四川数字出版、四川数字世界携手NBA中国共同策划,吸引了上万名粉丝前来观赛。

与最近四川举办的其他赛事相比,这场名人赛无论从筹备效率、内容丰富度,还是综合效益来看,都堪称突出。作为一场兼具娱乐性与经济效益的活动,“2025聚星名人赛”展现了极高的性价比,堪称一场成功的赛事经济实践。
一场赛事
表面上,吸睛的是竞技比赛;背后,却是产业的深度结合。
赛场内,雷·阿伦、保罗·皮尔斯、尼克·杨等NBA传奇球星,与王鹤棣、吴尊、范志毅、丁彦雨航等明星携手,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篮球与娱乐元素交织的盛宴。而尼克·杨全场砍下41分,荣获MVP,再现经典“问号脸”表情,成为全场焦点。而王鹤棣也凭借贴心传球摘得“最佳队友”奖,赛事亮点层出不穷。
在赛场之外,赛事带来的文旅效应更尤为显著。比如,来自广东的陈沁女士,不仅安排了两天的比赛观赛,还计划游览宽窄巷子、武侯祠等文化景点,再到德阳的三星堆深入探索。而山东游客李欢,则选择在比赛后迅速开启高强度的“打卡游”,誓言体验成都地道美食。
从票务数据看,本次比赛现场上座率达到90%,且20%以上的观众来自外地,覆盖重庆、广东、山东等多个省份。而赛场内外,还巧妙融入了丰富的文旅元素:赛事LOGO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以藏族挑花刺绣技艺展现;四川特产熊猫刺绣画、蜀绣等特色礼品也被赠予球星们,拉近赛事与四川文化的紧密联系。
活动期间,明星们也积极为四川美食站台。王鹤棣力荐火锅与串串,汉密尔顿则表示想看熊猫,更直言自己爱上了四川烧烤与火锅。“体育+文旅”得以从赛场内延伸到全城,从赛事中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拉动效应。
与此同时,这场赛事还背靠一项颇具潜力的深度产业计划。四川数字出版与NBA中国的合作,不仅体现在赛事举办上,还开启了四川特色的NBA授权游戏开发,结合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进一步提升“体育+游戏”产业的价值。
一项判断
赛事经济正在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而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显然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四川赛事经济正在迈向“加速期”。以今年成都举办的多项重量级赛事为例,第十二届世运会引来22万观众购票入场,外国游客数更同比增长72.5%;成都马拉松吸引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28.75万报名者,赛事周预计人流量破十万。
据数据统计,2024年四川计划举办超过1.1万场各级别赛事,全省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2004亿元,同比增长7.3%。围绕“跟着赛事游四川”理念,四川正在通过文、旅、商、体等多领域资源整合,预计在2025年将体育消费总规模推升至2100亿元。
赛事作为强有力的经济引擎,已经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不过,如何最大化链接各方资源、实现综合收益的“乘数效应”,仍是继续面对的课题。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为此指明了方向:通过引进高水平赛事,依托“跟着赛事游四川”系列活动,深入整合文化、旅游与消费资源,推动赛事经济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从已经公布的一系列赛事计划来看,不仅赛事活动本身日益多元化,其配套活动也更接“地气”,涵盖美食品鉴、非遗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赛事经济的消费潜力。
一种思路
将国际性赛事与本地特质资源高效嫁接,既可降低成本,又能快速引爆区域经济活力。
以“2025聚星名人赛”为例,这项赛事将继续长期扎根成都。这种国际赛事IP与地方资源的完美结合,不仅让赛事实现了高人气,也促使本地经济获得了可观收益。
类似的经济效应案例正在四川各地蔚然成风。例如,国际乒联赛事期间,成都创新推出赛事主题公园等活动,据组委会统计,总消费拉动超过3.8亿;眉山市的“仁寿半程马拉松”结合三苏祠游览与餐饮优惠,吸引大量游客参与;遂宁则通过汽车登山等特色体育活动,将文创市集、音乐节等元素引入,形成长期经济增长动力。
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赛事IP的本土化,确保赛事与地方文化、经济生态高度契合;二是在引进之前,提前做好资源布局与消费场景开发,从而充分接住赛事带来的流量与热度。

当热闹落幕,五粮液体育中心周边的摊贩也成了直接受益者。以卖梅干菜扣肉饼的摊主刘云为例,每到比赛日,她的销量足足翻倍。赛事举办的背后,不仅观众满足、主办方收益,当地的中小商户也在其中分得一杯羹。